浙江义乌南江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5年)案例正文 浙江义乌南江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5年) 摘 要:本案例为义乌南江省级湿地公园提供以生态保护恢复为主,同时满足科研检测、科普宣传、休憩娱乐功能的总体规划。通过对场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与历史沿革的分析,结合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对公园进行重新定位,以系统的规划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湿地保护(恢复)规划、科普宣教规划、科研监测规划、合理利用规划、防御灾害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本项目曾获2019年杭州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关键词:总体规划、湿地公园、义乌南江、案例研究 案例概况 湿地公园位于义乌市佛堂镇,北至佛画线,南至公益林第一层山脊线;东起佛堂与东阳交界处,西至南王店。公园周边涉及南王店村、钟村等六个行政村。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1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7.1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1%。案例以保护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湿地生态系统保育恢复为任务,以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载体,建设浙江省湿地保护与保育示范地;同时开展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休憩娱乐等活动,建设浙江省湿地科普宣教基地与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打造生态系统健康、文化载体丰富、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湿地景观独特、科普教育与游览观光兼备的浙中低山丘陵平原地区河流型省级湿地公园。 规划思路 南江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以南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南江典型的水域—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特色,以深厚的名人文化及宗教文化为底蕴,以优质水源保护和水禽栖息地保护为核心,集保护保育、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及可持续利用于一体。 主题定位:生态廊道、科普园地、观光乐园。 功能分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 规划内容 3.1湿地保护(恢复)规划 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之一是保护和恢复所在地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在南江省级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工程中,生态保护要贯穿于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确保湿地公园真正成为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主要包括水系和水资源、水质、水岸、栖息地、湿地文化等方面的保护与恢复。 3.2科普宣教规划 湿地公园以自然保护、恢复展示及特色旅游为宣教主题,通过湿地宣教中心、标识系统、体验活动、解说、媒体宣传等方面进行科普宣教。 3.3科研监测规划 通过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备的科研监测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科学客观地掌握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现状、演变途径与规律。在南江省级湿地公园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立定位或半定位监测站(点),准确记录调查、监测数据,掌握湿地公园内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发展规律。主要建设志愿者之家、科研监测中心、土壤监测点、气象观测点、水文水质监测点、野生动植物监测点,等等。 3.4合理利用规划 南江省级湿地公园资源利用方式主要以开展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为主。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及生态区位等特点,概括提炼资源特色,从而形成“南江八景”,其分别是长堰流韵、漫滩夕照、锦田畔溪、画坞涵碧、芦荻隐舟、青洲鹭影、虹桥卧波、暮雨烟云。以合理利用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功能为主线,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产业结构合理、附加值高的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点,购置相关配套设施。 3.5防御灾害规划 加强公园管理、生产和技术人员的有害生物防范能力建设,加大防范宣传工作,在科普宣教区设立防灾科普专栏,提高全民防灾意识。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洪涝防治、防火及应急救援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防火瞭望台、医疗急救点、治安站、灾害防治点等。 3.6基础工程规划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系统、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通信设施等。 3.7管理规划 湿地公园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应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科学修复、适度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促进湿地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切实加强其成为省级湿地公园的日常申报工作,成立义乌市南江省级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管理机构下设湿地保护中心、公园经营管理中心、旅游发展中心、财务中心和综合办公室五个功能部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及管理点的建设。 效益评析 4.1生态效益 湿地公园本身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建立湿地公园,对人为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在对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育的基础上,建立流域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新建多样性的湿地生境,能极大丰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景观类型,为各类湿地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将显著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以及综合生态效益。 4.2社会效益 湿地公园的建设,游客在享受优美的湿地景观和良好环境的同时,可以体验和感受湿地,丰富群众湿地文化知识,唤起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湿地公园也是重要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增强了大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湿地公园的建设,通过积极引导社区群众进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面貌,也提高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 4.3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建设后,通过开展生态休闲,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湿地公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吸引四面八方大规模的人流,必然会带来资本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通过发展旅游,与外界建立广泛的横向经济联系,吸引投资,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旅游开发对地方经济可产生全方位的拉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收益。 总结 南江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以南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南江典型的水域—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特色,以深厚的名人文化及宗教文化为底蕴,以优质水源保护和水禽栖息地保护为核心,集保护保育、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及可持续利用于一体。在前期进行充分资源评估的基础上,理清规划重点,因地制宜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当地资源进行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有望成为浙中低山丘陵平原地区河流型湿地保护与保育典范地。 案例使用说明 浙江义乌南江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5年) 教学目的与用途 适用课程:风景园林规划、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教学目的:本案例重点对需要保护与修复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旨在教导学生,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应注重对不同区块设置不同程度的开发强度,实现保护、保育与开发并行,实现湿地公园整体可持续发展。 涉及知识点 2.1湿地公园的生态、社会、经济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经济发展建设才有长足之地。湿地公园正是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前提下,带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湿地公园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基础,拉动当地消费,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湿地公园的建立为当地人口增加了就业岗位,其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对进一步提高公园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 2.2 湿地公园分区原则 系统界线明显,功能分明,便于辨识和管理,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保持湿地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充分保证湿地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有利于保育和改善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 各功能区突出其自身特点,又相互联系呼应,便于合同组织游览线路。 2.3湿地公园常见分区 2.3.1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是指湿地公园内具有特殊意义,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区域。保育区可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等建设,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它活动。 2.3.2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是进行湿地或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区域,主要是以人工促进为主的方式恢复和重建原有的湿地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和提高栖息地(生境)质量,扩大鸟类与鱼类生境空间,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栖息地面积,并开展相应的科研监测活动。 2.3.3合理利用区 合理利用区是湿地公园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依托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自然人文景观等,开展生态旅游观光、生态体验、休闲娱乐以及其它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旅游活动。此外,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宣教活动及开展管理服务活动。 2.4湿地文化保护途径 水是湿地的灵魂,水生动植物是湿地的生命,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湿地文化保护主要是指在对现有的湿地文化资源载体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湿地文化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展示,让游客充分了解湿地区域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大众在学习知识、体验文化的过程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使历史文化的特质在山水、建筑、景观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