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项目案例正文 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项目 摘 要:本案例通过天目山村落规划项目的实际案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况再现,介绍了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的主要思路和策略,重点讨论村落景区的改造更新规划方式,从而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划综合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村落景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case reproduc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hrough the actual case of Tianmushan village planning project, introduces the main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Tianmushan village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of village scenic area plann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bility of master degree students major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illage scenic spot; planning and design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2017年3月,杭州市临安区区委、区政府为彻底落实建设“美丽浙江”的目标,印发《美丽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文件,要求村落景区创建要从培育村落景区和打造村落精品两个层面推进,同年4月份发布了《村落景区临安标准》,为临安村落景区建设提供了规划实施细则,率先推进全域村落景区建设。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项目借此发展契机,以村落景区建设带动高质量美丽城镇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新的撬动点。 1.背景介绍 村落依托天目山4A级风景区核心资源,由4个各具特色的行政村联动组合而成,分别是天目村、月亮桥村、徐村以及白鹤村。村落景区规划总面积约为2240.8hm2。其中天目村村域面积约617.8hm2,是浙江省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截至目前,村内现有农家乐80家,精品民宿1家。 1.1交通区位 天目山村落景区位于杭州临安市西部天目山镇境内,属于景区边缘型村落景区,距杭州约78km,开车需2h;距离黄山风景区约130km;距离杭瑞高速藻溪互通约5km。 1.2自然环境 天目山村落景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村落内植被良好,有较大的天然次生植被,其中阔叶林植被最多,约占山林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高达94.9%,生态基地保存较好。各村呈现“山—水—田(林)—居”的基本生态格局。景区地处天目山脉,四周地形起伏,地形变化较为复杂。 1.3历史文化 天目山村落景区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各村落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丰富多样,民俗活动保存传承较完整。天目山景区以三大文化为支撑:大树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天目村以农家乐为依托,大力传承发展民俗动,如杀年猪、打年糕、打麻糍等;月亮桥村有着较多的历史遗址与传说,如“月亮桥”传说,明空寺遗址、天目窑遗址等;白鹤村拥有亚新石器时代遗址,白鹤衔仙草解瘟疫、韦陀菩萨显灵等传说;徐村村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农民抗战事迹的红色文化。 1.4产业资源 近年来,临安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为天目山村落景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临安是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山地度假休闲目的地。天目山村落景区的4个村落除了发展茶、山核桃、芦笋、各类苗木和水果等种植业外,在天目山风景区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天目山景区依托大树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村落景区便依托旅游业发展农家乐和高端民宿,对天目山风景区产业进行补充。 2.项目难点 2.1产业结构不完善 目前景区的4个村落在天目山风景区的带动下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天目村的农家乐。但是总体而言,4个村子的产业开发深度不够,业态偏少,未能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升级,不能满足住宿游客的需要。这导致天目山风景区所带来的反馈效应一般,限制了村落经济的增长。此外,各村开发旅游项目时各自为战,导致信息交流不及时,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资源共享率低,优势互补不足,未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与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从而造成村落景区吸引力不足,未来发展走向不明朗。 2.2村落景区环境不协调 规划区域内各村庄具有良好的山水环境与村容村貌,但单体资源等级普遍不高,多为三级及以下,还面临着周边村落景区生态基地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如自然基地形态单一,风貌处于传统自然状态。作为背景的山体生态林色调单一,水体保护有余,而开发不足,田园风貌较为传统;以传统作物为主要种植物,特色略显不足;新农村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风格不协调,有碍于构建景区风貌背景;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率不高,面貌较差,亟需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区域功能板块不明确,村域空间布局不系统等。 2.3文化氛围不浓郁 规划区域内各村庄具有良好的山水环境与村容村貌,但单体资源等级普遍不高,多为三级及以下,还面临着周边村落景区生态基地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如自然基地形态单一,风貌处于传统自然状态。作为背景的山体生态林色调单一,水体保护有余,而开发不足,田园风貌较为传统;以传统作物为主要种植物,特色略显不足;新农村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风格不协调,有碍于构建景区风貌背景;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率不高,面貌较差,亟需改造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区域功能板块不明确,村域空间布局不系统等。 2.4治理基础较薄弱 天目山村落景区由4个行政村组成,各村虽行政界限分明,但基层治理体系还是以村两委组织基层自治的传统模式为主。就目前来看,日益增多的外来游客与当前治理体系的匹配度尚有差距;且各村都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的利益,而不是考虑景区的整体利益,整体治理效果不佳,且有碍于景区的发展。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如何处理好与游客相关的事务也成为当前各村落亟待考虑的问题。 2.5发展活力较不足 天目山村落景区目前发展活力不足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户比例较少,且村落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康体健身、文化体验、农事体验等业态;其次,各村落资源过于相似,提供的产品缺乏差异性,景区的可持续活力不足;最后,专业人才和品质服务不足,服务能力总体不强。当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乡村的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尚不足以保证赋闲劳动力就地就业,更别提外来专业人士的投入参与。 3.规划构思 3.1项目定位 规划项目以天目山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吸引源,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原有产业为基础,以“月文化”为情景故事线及乡村旅游发展主线,构筑以山水田园为特色的休闲度假项目体系,以月、夜、闲、养为品牌诉求,丰富乡村体验元素,完善休闲接待设施,实现村落景区化,打造一个集农业休闲、度假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临安4A级村落景区及长三角区域知名月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 3.2规划策略 规划团队针对目前4个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解决区域内的相互竞争,旅游资源开发效率不高,缺乏旅游主题贯穿全域等问题。综合统筹村域资源,明确村落景区文化核心,确立景区的品牌形象,提出天目山村落景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借力天目山,点亮天目山”。 所谓“借力天目山”,即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以天目山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吸引源,整合提升乡村环境,充分体现“月乡”特色,并与周边旅游项目形成差异化发展。同时,面向长三角大中城市市场,通过区域旅游产品的联合营销,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点亮天目山”,即山水开路,文化发力,树立旅游形象标杆。利用一系列“月元素”主题产品吸引各层次的客户群体,形成兼顾高端群体和大众群体的综合性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强大品牌张力和文化诉求的特色村落景区。 3.3“天目月乡”品牌形象 景区品牌文化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村落景区在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中突出重围的关键。规划团队采用“月元素”为文化主题,树立“天目月乡”的品牌形象,其原因有三:一是,规划村域内月亮元素丰富,如月亮桥因月得名,月亮湾因其月形谷底而命名,月亮古桥形似弯月,而被人认为是天目山的路标; 二是,月光明亮而不耀目,其温润婉约的特点与天目山的气质相吻合,且天目山村落景区以乡村夜游为亮点,与天目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互补;三是,“月元素”文化主题具有多元性和延展性,月文化与天目山以及村落景区资源组合化打造,能够创新演绎、构筑以月为核心的特色载体,如下图。 3.4特色村域定位 在明确景区总体定位之后,团队依托场地地形地貌特征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特色进行景区布局,最大限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特色景区,并促使旅游服务综合体产生集聚效应。从而构建富于各村落特色的产业体系 。 从天目村相对而言较为集中的农家乐出发,将其定位为野奢度假体验区。通过促使档次较低的农家乐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内民宿产业品质,发展野奢度假体验。强化旅游配套项目和设施建设,实现多个农家乐联结成片;最终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新型农家乐度假板块,打造长三角乡村养生度假新标杆,写好景区内“住”的文章。 月亮桥村为景区内月亮元素的聚集地,其以村内的精品民宿月亮工坊为核心区域,打造精品民宿群落。因此,这一区块定位为品尚生活体验区。并通过对民俗活动的挖掘与传承,如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定向培育村民对民俗活动的专项学习,为景区开展民俗体验活动奠定人才基础。村民在演示宣传民俗的同时,还能销售自制农产品,如米酒、豆腐、年糕|等。以此为契机,寻找农副产品产业化的道路,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收入渠道,写好景区内“游”的文章。 徐村村以其区域地势平坦、农业用地集中的优势,被定位为果蔬采摘游乐区。团队整合升级原有单一的葡萄采摘园,大力融入“家庭农场+水果产业加工+庄园式度假”的发展模式。首先,村集体将450亩土地打包给社会资本运营,引进杭州天目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仙草小镇,打造铁皮石斛生产旅游园区,提供符合组团主题的旅游活动。如此不仅能为村民带来土地分红,还能提供就业平台,如进入铁皮石斛产业园区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其次,由于临安各村落景区的建设,除了景区内部的客流共享以外,相邻的耕织图村落景区也与徐村共享客源,实现全域村落景区的共同致富。大力推进景区“娱”的产业要素。 白鹤村原有产业较少,但其区位较好,聚集效应突出,是未来村落景区的门户空间。结合滨江天目小镇的建设,围绕乡村CBD的模式构建,以“旅游地产+文创商购”为开发模式,将该区块主题定位为“月乡CBD”,做好景区“行与购”的产业基础。 四大主题不一、主打产业不同的区域联动发展,以乡村旅游为出发点,构建集“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达到区域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4.规划布局 作为景区依托型村落景区,规划前天目山村落景区与景区的标准尚有一段距离。针对这一问题,规划团队对村域内的自然生态、建筑风貌、景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4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优化提升村域内部的旅游环境。 4.1自然格局 图4-1 “三线”控制 规划根据“三线”控制自然生态格局。一是,规划景区范围内天目村、月亮桥村、白鹤村及徐村村周边山体保护“绿线”,保护生态本底,界定相对完整的山体界限,严格控制对山体的破坏行为。为满足发展需要,将部分山体的缓坡地带作为旅游活动空间或重要公共空间予以控制。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色叶树种,如枫香、无患子、水杉等;对山体林相进行彩化,注重山体景观的艺术性表达。 二是,划定正清溪、双清溪、东关溪及天目溪水体的保护“蓝线”,严格控制对水体的侵占和破坏行为;并对溪流进行清淤,对驳岸进行生态化整治;针对生产或旅游项目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开发,如修筑堰坝蓄水,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等。 三是,划定景区范围内4个村落的农田保护范围,守住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针对目前各村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有选择性地整合零散农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进行现代农业或创意农业开发。主干道沿线的田园可通过一定政策,引导村民发展彩化农业;其他农田可通过保持传统农作方式不变,确保传统农业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的延续性。 4.2建筑风貌 对村落内的建筑风貌进行导控,村落规划范围内现有建筑多为独门独户且带有庭院的农居。而当前村民的生活需求尚高于精神需要,故庭院多存在临时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导致庭院面貌不甚美观;且建筑风貌与村落景区整体风貌不甚协调。 团队按如下2个步骤对乡村建筑风貌进行改善、优化。一是,拆除庭院违章建筑,联合高校共同治理乡村庭院。由镇政府牵头,统计各村违建情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拆除庭院违建。村落景区创建村区域内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50余处,面积约26000m2,拆除“一户多宅”95处。拆后场地则以“政府补贴+户主自愿”为原则,打造沿线美丽庭院,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合作举办“天目山村落景区美丽庭院竞赛”,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力量,根据一户一设计的原则,打造独具乡村特色且形式各异的美丽庭院。二是,利用乡土材料,改造建筑外立面风貌。村落规划范围内现有建筑与整体风貌冲突的地方需要逐步整治。挖掘调查村内传统建筑,统计分析村内建筑的风格基调,两者结合考虑,选择经济适用的外立面风格,辅以乡土材料,如块石、木材、旧瓦、青砖等,打造富有乡土气息的建筑风貌,为景区风貌建设助力(图4-4-2 )。 图4-2 建筑立面改造 此外,通过对村内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团队植入多个文化项目,如天目山美术馆、酒坊等。增加景区文化活动场地与文化氛围,并将之作为文化节点,纳入村落景区的文化空间中。天目山村落景区以月亮桥村综合大楼前文化广场为景区文化核心,各组团游客服务点为文化次级核心,利用村内集体空闲用地,打造文化景观节点。各组团内大体形成文化节点绕文化次级核心的格局,通过觅月绿道与村内道路,将文化核心与文化次级核心联系起来。文化景观节点打造紧扣“月亮”主题,利用乡土材料,如瓦片、块石、木材、老石板、钢材等,加以塑造,强化景区产品文化,塑造景区IP特征(图4-3)。
图4-3 文化节点设计 4.3景区交通 天目山村落景区交通规划以联动周边景区共同发展为基础,以景区功能分区为导向,以联系、贯穿景区各分区、景点为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进行交通组织规划。 在宏观层次的交通规划上,以原有交通为基础,结合周边东天目山风景区、西天目山风景区、耕织图村落景区、红叶指南村落景区等旅游资源,开辟多条联动周边景区发展的区域性游览线路。①大天目风情之旅:以藻天线与浪白线为基础,将东西天目山风景区与天目山村落景区串联,形成“东天目山—天目山村落景区—西天目山风景区”游线。②乐山悦水之旅:以S205、高后线、藻天线以及浪白线为基础,将太湖源风景区、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天目山风景区、天目山村落景区等景点串联,形成山水之旅,体验临安山水乡土风情。③村落景区之旅:以临安原“一廊十线”为基础,形成村落景区之间的互补差异游,体验不同类型村落景区的不同之处(图4-6)。 在中观层次,以原有过村主干道与村内道路为基础,打通村内原有断头路,将村内巷道与村内主次干道相连,形成主干道上串联多环线的中观交通体系;在各区域设置集中式停车场与分散式停车场,满足游客与村民的生活需要;与微观层次的慢行道串联,做好慢行道入口的交通组织。 微观层次的慢行道系统是村落景区游线体系的毛细血管,其将4个村的主要景点进行串联,将游客指引至景区的各景点。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的“觅月绿道”长17km,根据绿道基底的不同,可将之分为田园风光绿道、滨水休闲绿道、乡村道路绿道以及自然森林古道。其中,田园风光绿道2.4km,滨水休闲绿道9.7km,乡村道路绿道2.4km,自然森林古道3.5km。天目山村落景区以“三借”打造慢行系统:借田园之景,借山水之势,借乡土之情。慢行系统将村落景区四大组团紧密联系,形成全域游径体系,提升村民的生活福祉,加强游客的游览感受。绿道沿线设置绿道驿站4座,绿道休息点10座,自行车租赁点4个,一级服务点1个,二级服务点10个,标识点26处;其中绿道驿站与自行车租赁点附属在各区游客中心。 图4-4 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4.4基础设施 天目山村落景区基础设施部分从现状出发,满足各分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需要,主要进行了旅游服务中心、无害化公厕、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其中游客驿站、自行车租赁点与绿道服务点部分与慢行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在此处不做赘述。 游客服务中心以月亮桥村为中心,设置村落景区游客中心;其余各组团分别设置旅游服务点位,满足各区服务游客的需要。公共厕所采用保留原有较好公厕,改造较差公厕,新建无害化公厕三类措施;其中保留2座,新建3座,改造3座,结合公建厕所5座,景区内共设置公共厕所13座,基本满足各组团游客需要。标识系统结合各路口与旅游景点布置,系统分为全景导览图、景点导览图、指示牌三级。其中全景导览图2个,分散布置在白鹤村游客服务点与月亮桥村游客中心;导览图14个,分布在各主要景点;指示牌72个,分布在各路口与小节点。此外,天目山村落景区的村民生活基础设施以景区统筹、组团内部各自深化的方式进行规划,村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活给排水、生活电力、电信通信,以满足村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5.小结 文化形象品牌化: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项目规划依托天目山自然风景资源与觅“月”文化典故,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产业品牌,以“月”文化独特浪漫的村落景区风韵,构建“月”文化景观体验式旅游精品线,提升天目山村落景区文化品牌知名度。 多元化功能耦合:规划以“农业食品加工”、“自然山水观园”、“时尚生活体验”、“乡村度假休闲”、“旅游服务小镇”五大功能集聚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整合四个村的可利用资源,构建“社会-经济-环境”功能耦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促进产业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交互式空间系统:利用公共绿地斑块、绿色廊道和风景区景观空间规划“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驱动模式,见缝插绿,完善村落的绿地系统;结合“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标识系统、生态停车场、观光电瓶车道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构建交互式的复合空间系统。 图5-2 月亮桥村绿道 高效能运营模式:根据规划运营“三步走”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品牌管理机制、产业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可协调发展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旅游安全保障、资金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系统,确保旅游规划项目高效实施和运营。 6.附录 [1]鄢祖义,张亚平,徐斌.乡村振兴导向下的村落景区规划策略——以杭州市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05):138-142. [2]丁亚萍,徐斌.“四宜”理念下的临安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建设[J].福建林业科技,2019,46(02):105-110. [3]金杭绮,徐斌,蔡碧凡.基于田园综合体视角的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01):4-8. 案例使用说明 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项目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风景园林专硕研究生《风景园林规划》、《风景区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课程,也适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考察学习。 2.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天目山村落规划项目的实际案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况再现,介绍了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的主要思路和策略,重点讨论村落景区的改造更新规划方式,从而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划综合能力。 二、涉及知识点1. 本案例主要涉及《风景园林规划》课程的规划原理及规划方法的知识点。 2. 本案例主要涉及《风景区规划》课程的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知识点。 3. 本案例主要涉及《旅游规划》课程的旅游总体规划、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及开发的知识点。 三、配套教材《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设计》 四、启发思考题1. 如何在景区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的产业链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2. 规划区域内各村庄具有良好的山水环境与村容村貌,但如何在周边村落景区生态基地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如何解决天目山村落景区目前发展活力不足的困境? 五、分析思路1. 项目概况 天目山村落景区位于杭州临安市西部天目山镇境内,属于景区边缘型村落景区,距杭州约78km,开车需2h;距离黄山风景区约130km;距离杭瑞高速藻溪互通约5km。村落依托天目山4A级风景区核心资源,由4个各具特色的行政村联动组合而成,分别是天目村、月亮桥村、徐村以及白鹤村,各村呈现“山—水—田(林)—居”的基本生态格局。 2. 项目难点 (1) 产业结构不完善 (2) 村落景区环境不协调 (3) 文化氛围不浓郁 (4) 治理基础较薄弱 (5) 发展活力较不足 3. 规划构思 (1) 项目定位 (2) 规划策略——“借力天目山,点亮天目山” (3) “天目月乡”品牌形象——采用“月元素”为文化主题,树立“天目月乡”的品牌形象 (4) 特色村域定位 四大主题不一、主打产业不同的区域联动发展,以乡村旅游为出发点,构建集“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达到区域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4. 规划布局 (1) 自然格局——根据“三线”控制自然格局 (2) 建筑风貌 ① 拆除庭院违章建筑,联合高校共同治理乡村庭院。 ② 利用乡土材料,改造建筑外立面风貌。 (3) 景区交通 以联动周边景区共同发展为基础,以景区功能分区为导向,以联系、贯穿景区各分区、景点为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进行交通组织规划。 (4) 基础设施 从现状出发,满足各分区开展旅游活动的需要,主要进行了旅游服务中心、无害化公厕、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 六、理论依据1. 全域旅游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主要有五大开发模式: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产业深度融合型、 2. 村落景区化 村庄景区化的重点是农、旅、文、康、养大融合。这个大融合的核心是以推动产业融合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以乡村生活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包括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当地生活方式的融合等五大层次;农业观光园、田园综合体、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中国农业公园、家庭农场、休闲农场、共享农庄和市民农庄、传统古村落、主题特色民宿、乡村创客基地、乡村度假综合体等10余种业态。 七、 背景信息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2017年3月,杭州市临安区区委、区政府为彻底落实建设“美丽浙江”的目标,印发《美丽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文件,要求村落景区创建要从培育村落景区和打造村落精品两个层面推进,同年4月份发布了《村落景区临安标准》,为临安村落景区建设提供了规划实施细则,率先推进全域村落景区建设。天目山村落景区规划项目借此发展契机,以村落景区建设带动高质量美丽城镇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新的撬动点。 村落依托天目山4A级风景区核心资源,由4个各具特色的行政村联动组合而成,分别是天目村、月亮桥村、徐村以及白鹤村。村落景区规划总面积约为2240.8hm2。其中天目村村域面积约617.8hm2,是浙江省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截至目前,村内现有农家乐80家,精品民宿1家。 八、关键要点 文化形象品牌化: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项目规划依托天目山自然风景资源与觅“月”文化典故,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产业品牌,以“月”文化独特浪漫的村落景区风韵,构建“月”文化景观体验式旅游精品线,提升天目山村落景区文化品牌知名度。 多元化功能耦合:规划以“农业食品加工”、“自然山水观园”、“时尚生活体验”、“乡村度假休闲”、“旅游服务小镇”五大功能集聚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整合四个村的可利用资源,构建“社会-经济-环境”功能耦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促进产业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交互式空间系统:利用公共绿地斑块、绿色廊道和风景区景观空间规划“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驱动模式,见缝插绿,完善村落的绿地系统;结合“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标识系统、生态停车场、观光电瓶车道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构建交互式的复合空间系统。 高效能运营模式:根据规划运营“三步走”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品牌管理机制、产业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可协调发展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旅游安全保障、资金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系统,确保旅游规划项目高效实施和运营。 |